无用的必修课

本文节选自 USTC 评课社区的一篇点评,原文在此


一种常见的,对大量设置必修学分的辩护思路是:“大量的必修学分至少对于学生的水平保持了一个不低的下限,因此对于后 50% 的学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。”但我想指出这纯粹是自欺欺人。我们先做一个过强以至于不现实的假设,即你的考试成绩能忠实地反映你的学术水平(简称考试是“忠实”的,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),不过我们先在此基础上思考。即便如此假设,所谓的后 50% 的同学也应该更多考虑转行相关事宜,而不是被摁在地上修必修课吧?而真实情况是,对于不想学一门课的学生,即便你把这门课塞给他们,他们也不会抱有任何热情投入进去(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),对于一个教学水平不那么突出的教师,也不可能从此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的热情;但教师不可能由着他们大部分人都挂掉(这是教学事故),因此要么阉割内容(于是部分课程逻辑结构变得支离破碎,以后更难激发学生热情),要么降低考核标准,很多情况下,二者同时出现,那么,不是学生的水平维持了一个不低的下限,而是考核和教学的标准都降低了,这和辩护中说的几乎是反过来的。当然,有人会提议,因此学校需要紧抓考核标准,进一步提高考核标准,不能丝毫放水。如果真的投入数倍资源去做这样的事,能不能起到想象中的效果暂且不论,但我们已经论证了这套方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是事倍功半的(效果一定会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大打折扣),可见提出这种说法的人要么不懂教育,要么本意就并不见得真的想要提高教育质量云云。这些都还是基于考试是忠实的基础之上;对于现实世界,这情况更糟,从经济学角度看,考试是一种信号模型,而信号是完全可以被伪造的,逆向选择难以避免,而这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学希望避免的情况。换言之,现实世界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该系统效率会更低。

另一种可能的反对意见来自于“如果取消必修了,学生直接摆烂怎么办?”同样,这种操心也是多余的,即便塞了那么多必修学分,出于上一段的理由,其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。其次,如果一门课真的重要,那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它的重要性,而这种自行发现带来的驱动力远比强迫和压制造出来的强大;如果你们觉得很重要的课,却根本没有学生愿意去上,那无非说明它要么根本不重要,要么上得很烂而已,简言之,如果它真的重要,那你应该尝试说服学生,它的确是有用的,有意义的,有价值的(是真正的说服,而不仅仅是扯一堆 big words,然后让学生假装被说服了,假装被说服在学生中不是一个少见的现象),更非装出一副“我是为你好”的恶心嘴脸然后塞一大堆别的东西;当然有人可能说:“那有些学生就是没有任何理性,你再怎么说也是说不清楚,只有靠灌输才能让他们去学一点点东西。”,对这种论调,我的建议是,尊重是相互的,你不拿学生当人,别怪学生不拿你当人;何况,既然已经假设了学生是缺乏理性的,那这种设想中,教育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效,除非这里的“教育”本身就是规训的意思,和驯服动物没有两样。就算你作为管理者真的比学生都聪明,你也应该解释而不是搞神秘。何况很多东西根本没有那么难懂,除非管理者自己根本就不懂。

还有一点,我希望提一提,我认为平时指责别人“懒”,这种“懒”只是一种卑劣的文化氛围和无效率的制度的遮羞布。(比方说你不想做大雾,然后疯狂摸鱼,即便如此,心里还是不好受,这是完全正常的,人在做自己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时就是这样的反应,但这时常常就会有人指责你“懒”)。权力和责任是匹配的,既然学校具有给你安排必修课的权力,那么它也必须负担相应的责任,因此如果你因为修自己不想修的必修课而产生心理问题(我想这种同学并不很少),我的朋友,我希望你意识到,学校应该为此负所有责任,而不是你“懒”,只有超越了向内归因的惯性,我们才能走出抑郁的情绪,才能意识到制度和环境的不合理之处,才有改过来、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希望。况且抱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所强加给自己的责任,进而减少自我贬低、自我攻击的心理机制,这在一个经常给个人强加责任和义务的环境里非常有用(自然,其他人愿不愿意听是另一回事)。当这种情绪被正视和认可之后,个体往往才会考虑更加理性的选择。希望大家能学会抱怨,正视抱怨,从抱怨中发掘合理的意见和建议。抱怨可能不好,但不好的不是做出抱怨的人,而是这去他妈的现实。

过往,很多关于必修课的争论最后演化成了对一门课是否“有用”的争论,我认为这是避重就轻(我不排除是有人故意把水搅浑的可能)。先姑且不去争论“有用”的含义(敏锐的同学可能早就意识到,这样的争论实际上也不可能有结果的,其本来就因人而异),我们姑且假定对“有用”已经具有了公认且客观的标准,即便如此,我们考虑以下两个命题

P1: xxx 这门课是有用的。

P2: xxx 这门课应该设置为必修课。

这两个命题的等价性是非平凡的,并且校方给出的说明也从不会给出 P1 到 P2 的推理过程。事实上,早在 18 世纪,休谟就已经指出实然命题(P1,关于事实的描述)是无法直接推出应然命题(P2)的,除非引入额外的假设。这个 gap 今天被称为“自然主义谬误”。这种谬误在我们生活中很多,比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,先不说它曲解了自然选择理论(自然选择的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),即便自然界就如他们说的那样,也无法推出保持自然状态在伦理学或者政治哲学意义下是应当的,毕竟,自由也好,平等也罢,这些我们所珍视的概念在自然界本就是不见得存在,而正是对它们的追求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着。

那么,既然已经指出了 P1 和 P2 之间存在未明确提出的假设,那么这个假设是什么呢?

Assumption1:“爹生万物以养人,人无一物以报爹,管管管管管,全都给你管了。”

当然,只要有这个假设,其实不需要 P1 也能推出 P2,更不需要去讨论“有用”的含义(笑)。